編者按:首都師範大學孫眾教授2022-04-05發表於《光明日報》的《教育資訊化為鄉村學校“雙減”賦能》一文,從“向外看、向內看、向長遠看” 的三個視角,為教育資訊化助力鄉村學校的發展創造可為的空間。

孫眾,首都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院教授,人工智慧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資訊化教學專委會委員。 研究方向是技術支持的教師專業發展和人工智慧教育研究,獲得過全國教育創新成果博覽會最高SERVE成果獎,北京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首都師範大學青年教師優秀教學獎等。

2016年欣欣教育基金會首次與孫眾教授團隊合作,共同為欣欣老師開設資訊技術在線培訓課程。 2017年孫眾教授成立「雲橋學院」,依託慕課網繼續為欣欣老師做在線培訓。 截止2022年,基金會與孫眾教授已經開展7年專案合作,陪伴和支援千余名鄉村教師提升教育資訊化應用技能和整體教學專業水準。

 

文中提到的鄉村教育實踐學校, 包括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勝豐鎮中心學校、四川省巴中市高塔鎮金盆小學;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第十三小學,湖南省吉首市馬頸坳鎮團結小學,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舲舫中心小學等都是欣欣基金會長期支援的300多所欣欣學校中的普通農村學校, 在基金會和教育界合作夥伴的長期支援和陪伴下在各方面取得突出成果並成為當地優秀示範校。

注:左下角《為鄉村教師和學生“雙優”成長賦能》為刪減版文章;全文如下

 

教育資訊化為鄉村學校「雙減」賦能

 

提高鄉村教育品質,是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 隨著“雙減”政策深入推進,鄉村學校要在國家教育數位化戰略行動整體佈局下,把握機遇,全盤謀劃,運用” 向外看、向內看、向長遠看“的三個視角,創造教育資訊化助力鄉村學校發展的可為空間。

 

一、向外看:彙集多平臺資源,協同育人

要推進「雙減」政策落地,不僅需要教育系統內部的轉型升級,更離不開全社會多系統的科學統籌、組合發力。 鄉村學校借力「雙減」東風,利用國家、地方、高校、聯盟校、公益機構、教育企業等多方力量,充分利用國家級資源、積極爭取社會多方資源, 為鄉村學校建起資訊化的協同育人平臺。

在充分利用國家級資源上,以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雲平臺(以下簡稱“雲平臺”)為代表的國家級平臺,可以成為常態化支援鄉村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管道。 作為我國在線教育資源的一號基建工程,雲平臺不僅可以成為多學段多科目的優質課程資源供給站,為鄉村學校開足開好國家課程 保駕護航;還可以成為各地數字化校園的基建底座,鄉村學校在已有的“專題教育、課程教學、課後服務、教師研修、家庭教育、教改實踐經驗”等版塊中,挖掘適合本鄉本土的模式、策略、案例、資源等,結合學校自身特色,開展線上線下結合的學校教育、家校共育、社會教育等活動。 在國家級雲平臺基建底座上,通過仿造、改造和創造,形成百花齊放、各具特色的鄉村學校信息化教學生態圈。

在積極爭取社會多方資源上,鄉村學校可以通過加入區域校際聯盟、高校牽頭的U-G-S(師範大學-地方政府-中小學校合作)、公益基金會面向農村的教育專案、 科技館博物館等的線上展館、少年宮美術館等的在線課程等,在保證鄉村學校是教育教學主陣地的前提下,有效彙集多方資源,為鄉村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助力賦能。 2022年寒假期間,首都師範大學推出“助力雙減,首師有約”課程,組織資訊工程學院、文學院、音樂學院等八個院系百余位高校師生,為包括鄉村學校在內的全國7 個省份26所中小學,提供1800課時的計算思維、音樂旅行、書法藝術、古詩文初階等跨年級、跨學科的素質拓展類雲課程 ,超過13000多名學生全程參與學習,首都教育資源與多地鄉村學校雲端共用。

 

二、向內看:開發教育教學軟資產,練好內功

如果說教學樓、教室、操場等屬於學校硬資產的話,那麼依託資訊化環境,所積累的教育教學資源,比如學校使用的在線課程平臺、教師開發的微課和任務單、學生提交的數位化作品集、學校積累的歷年教學數據等,都可稱為教育教學軟資產。 未來一所學校的軟資產,將會逐步取代大樓、教學設施等硬資產,成為影響學校競爭力的決定因素。 因此在硬體投入相對受限的條件下,鄉村學校更要牢牢把握住教育資訊化帶來的發展機遇,除了要藉助外在力量共建共用外,鄉村學校還要練好內功,可以組織本校師生,有規劃、持續性地建設有特色、成體系的資訊化教學資源,形成高品質的鄉村學校教育教學軟資產。

山東曲阜市王莊鄉康橋小學以小麥為主題,開發出小麥觀察課程(寫作)、小麥繪畫課程(藝術)、小麥種植課程(科學)、小麥美食課程(實踐)和小麥節氣課程(文化),在開發跨學科綜合類鄉土課程的過程,資訊化成為學生們連結日常生活與校園生活,增強科學、勞動 和協作意識,體驗知鄉村、愛鄉村、建鄉村情感的重要載體;湖南省吉首市馬頸坳鎮團結小學的學生們,多是生在湘西的土家族、 苗族兒童。 “雙減”政策推進後,學校陸續開發出民族歷史、苗畫、舌尖上的湘西菜、設計我的民族服裝等鄉土課程;四川省巴中市高塔鎮金盆小學在學校里建起農耕文化館; 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第十三小學製作講解24節氣的視頻等。 多地的鄉村學校通過有效實施課後育人活動,在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的基礎上,師生利用資訊化手段,共同挖掘、篩選、整理可利用的鄉土文化教育資源,編寫鄉土文化教材,開發資訊化校本課程 ,形成具有鄉村學校特色的、不可替代的教育教學軟資產。

 

三、向長遠看:「雙減」促「雙優」,立德樹人

雙減政策的抓手是減輕校內作業,減少校外學科培訓,讓教育主陣地回歸學校;而學校教育必須要對“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 作出堅定而有力的回答。 培養什麼樣的人,是促進學生的優質成長,為祖國培養德行兼備的中堅力量;怎樣培養人,是促進教師的優質成長,使教師具有高水準的職業道德與專業素質,建設成為新時代高品質教師隊伍。 因此鄉村學校要緊扣立德樹人“,把握「雙減」機遇,利用教育資訊化,為鄉村教師和學生的”雙優“成長,開拓多元路徑。

要培養出大批優秀的鄉村學生,讓學生不僅成為知識的接受者、學習的參與者,更要成為問題的發現者、任務的探究者和成長的體驗者等,成為懂鄉村、愛鄉土的新一代高素質鄉村人才。 山東省煙台市是大櫻桃重要產地。 當地張格莊小學的同學們,在學校老師帶領下,設計出資訊化+STEAM的專案,通過“説明村民提高大櫻桃採摘效率、把賣相不好的大櫻桃二次開發”等真實任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設計出系列解決方案,成為“家庭和社區事務的參與者、合作探究專案的推進者、 同伴學習問題的互助者和兒童立場優質資源的創造者」。

要建設高品質的鄉村教師隊伍,「雙減」對於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資訊化背景下的教師學習共同體,針對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管道匱乏、優質資源缺少等問題,提供可行解決方案。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勝豐鎮中心學校、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舲舫中心小學等多所鄉村學校的老師們,在過去的七年裡,參加了由首都師範大學牽頭,聯合國內多所師範大學、欣欣和向榮等公益基金會發起“雲橋學院”、“雙優雲橋 “等專案。 他們和來自全國25個省份300多所中小學2 萬餘人次鄉村教師一起,通過互聯網等雲端環境,與高校師範生一起,學習教育資訊化政策和理念,在資訊化教學設計和應用中融入課程思政,堅持立德樹人,形成高校師範生和鄉村教師、職前職后教師專業互助、協同共學的交流平臺,攜手推進新時代高品質的教師隊伍建設。